版次:12来源:龙华新闻 2025年11月04日
作者介绍 郭洁琼,笔名无香,80后,爱文字,爱旅行,主导编辑书籍、专刊、杂志、内刊等多部,开设有诗歌、评论等专栏,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评论等体裁文章逾百万字,多部作品被各类纸质和网络平台转载。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南海出版公司
《了不起的盖茨比》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红楼梦》曹雪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青鸟故事集》李敬泽/著 译林出版社
《我为你洒下月光》简媜/著 九州出版社
《忽有山河大地》胡烟/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梦溪笔谈》沈括/著 中华书局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世硕、陈文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郭洁琼 文/图
开栏语:以“AI时代 爱阅读”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隆重启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层出不穷。人们不再限制于捧书而读,而是徜徉在丰富的读书小程序里,比如“微信读书”“喜马拉雅”“帆书”等,边听书边做事。本届读书月,我们以“AI时代的读书方式”为主题,特邀请深圳“钰鸣堂”公益艺术空间的作家们聊聊在科技时代里,他们的阅读方式与读书感悟。“钰鸣堂”现有成员40余人,大家经常线下一起分享创作经验,助力深圳全民写作计划和阅读推广。他们的读书方式让我们看到,无论以何种方式翻开书页,核心都是在文字中汲取力量。在AI浪潮中守住阅读的初心,在多元选择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节奏,让书香与科技共生。
阅读,似藏一些独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不追求彻底的隔绝,而追求一种有尊严的对峙,一种与自己的坦诚交流。
而今天,置身于无处不在的蓝光里,依然保留着一份执著,那就是阅读。只是如今这阅读有了更多的方式,比如笔记式阅读,听读,还有,看着读。
曾有个梦想,那就是有个独属于自己的书斋。渐渐地,信息似浮光掠影,人们被裹挟着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快乐泡沫,这让我拥有书斋的愿望更为强烈,并将空气中那若有若无的油墨香气,以及指尖拂过纸张的触感,当作对抗这喧嚣数字世界的沉默壁垒。幸运的是,经多年努力,虽独立书斋愿望没有达成,但还是在房子单独的一个角落里设置了书柜,摆放了桌椅,放满了自己喜欢的书籍,给自己开辟了一方精神“飞地”,也就更方便自己阅读和记录。
笔记式阅读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这让我似一个孩子,面对经典的文学作品、哲学巨著或工作需要的工具书籍时,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准备好了本子和笔,打开书,一页页逐字逐句,细细琢磨,若偶遇让自己茅塞顿开的观点,或击中某个神经细胞的句子,便马上提起笔,在书上或本子上划线、批注,记录下感想,有时甚至画上一个卡通的表情符号,来纪念这个时刻的顿悟和欣喜。就这样边读边记,我读完了《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史》《万历十五年》等传统文论、宏观史观丰富的书籍,也读了许多如《梦溪笔谈》《忽有山河大地》《青鸟故事集》等有趣又内蕴丰富的书籍,那些诗句、理论或许不会原模原样地刻录在大脑里,却似沐浴过春天的一场雨、吹过夏日傍晚的一阵风,那些美好的湿润似侵入了每个细胞,不似指尖滑动时那般易于流逝,而是形成温柔强制的包围,会在某个需要它们的时刻真实地浮现,让心如此笃定,让与写作相关的工作变得事半功倍。
自然,今天的人们游走在无处遁形的数字旷野上,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闪烁的碎片,总有一些碎片会从小小的书斋里飞出来。就在那些思绪飞扬似无有着落的时刻,比如在某个想躲在被窝里逃离蓝光的时刻,“听”便完成了阅读的另一种形变。
于是,听着读。听那些优美的散文、有趣的故事或传记,或诗词评论。最初,是在喜马拉雅听,简媜的作品曾在多少个夜里回荡,听《我为你洒下月光》时,仿佛自己置身于被绿色占领、蓓蕾即将盛放的四月,与海峡那边一颗芬芳的心相遇。听久了,甚至自己客串一把,朗读了几段录音传上去,有没有人听全随缘。还反复听了许多遍蒋勋说《红楼梦》,那个老人的声音从容温和,愉快平和地分析着每个人物、情节背后藏匿的传承和文化。也听叶嘉莹解读古诗词,那位百岁老人的中气已不太足,但是对每个句子进行的阐述无不深刻彰显沉淀几千年的理念、志趣和气度神韵,让无数个夜里心生萌动,在月光投射的岁月长河里星光隐隐。若在辛苦疲累时,便会放松手和眼睛,选择听一些小说、故事、传奇,除了在喜马拉雅听,抖音也关注了几个博主,偶尔听一些可能是AI创作的“爽文”,在奇奇怪怪的趣味故事里莞尔,有一位博主将《百年孤独》讲得十分有趣,能让人笑着愉快地入睡。
有时,在外奔波时,手边无书,耳边嘈杂,便喜“看读”。看着读,我尤喜“网易公开课”。总觉得自己读书不足,很是喜欢搜各种大学的教授们的课程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有一年,认真看了许多遍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的系列课程,她头发长长的,声音甜甜的、糯糯的,讲课的时候总是微笑着引古论今,就如与一个邻家姐姐闲聊那样,就先后听完了她的“中国文学史”“唐代诗人的多维世界”“红楼梦:母神崇拜”等系列课程,有些甚至看读了好几遍并做了笔记。另看读了耶鲁大学教授讲述的《喧哗与骚动》,以及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等系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著作“看读”完之后,再去看看电影,十分有意思。这“看读”让我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很低的成本和碎片化的时间博采世界各地众名家大师之智,这不仅仅是难得的知识积累,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与视野的重塑。
翻着书页读,做着笔记读,逃离数字的围城,让指尖触摸的不再是冰凉光滑的LED屏,而是粗粝如岁月的纸张;听着读,让耳朵从各种视频的喧嚣中逃离,让深夜的空气中只留有一位哲人的声音;看着读,配合AI解构、分析,甚至进行交互的提问与临时的创作输出,为日常的工作和写作带来许多助力……这三种日常的阅读方式似清晰地沉积着三个地质年代,自己得以在这三重境界里静默生长。然而不论是怎样的方式,只要阅读了,那信息的洪流就似被一道门轻轻挡住,荧光潮流在文字筑起的城墙前止步,我总得以坐下来或躺下来,让思绪从信息的沼泽、数据的流沙中抽离,重新沉入一场线性的深邃叙事,获得深度的力量。
是的,这在蓝光深处保留的一盏阅读的灯,让我从浅薄自卑的负担中得以解放,赋予我更坚实的思想骨架和更丰富的智慧血肉,让我有勇气一次次踏上与文字对话的孤独苦旅,并在那过程中开拓、守护好数字世界中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地。
■编后语
于阅读中寻一方精神净地
身处蓝光环绕、信息碎片化的当下,郭洁琼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坚持——在数字时代对阅读的坚守。
郭洁琼开辟的角落书柜,虽非理想书斋,已然成了对抗喧嚣的精神“飞地”,这份对阅读空间的珍视,让人心生敬意。笔记式阅读时的虔诚批注、偶遇顿悟时的欣喜记录,让阅读不再是单向接收,而是与书籍的深度对话。那些划过纸张的痕迹,沉淀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思考的力量。
而听读与看读的多元选择,让读者看到阅读的灵活与包容。深夜里简媜文字的芬芳、蒋勋解读《红楼梦》的从容、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的深耕,还有欧丽娟教授生动的课程,这些不同形式的阅读,打破了时空与场景的限制,让知识以更亲切的方式抵达人心。
三种阅读方式,本质上都是与自己的坦诚交流。在信息洪流中,阅读如一道屏障,让人们抽离浮躁,沉入深邃的叙事。它赋予人类思想的骨架与智慧的血肉,在数字世界中守护住一方净地。这份阅读的坚持,正是我们对抗喧嚣、获得内心笃定的力量源泉。
龙华新闻记者 李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