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朋友圈观照苏轼的人生长卷

——读郭瑞祥《苏轼的朋友圈》有感

版次:11来源:龙华新闻    2025年07月15日

聂顺荣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北宋是一段文化星光熠熠的特殊时期,而苏轼,无疑是这片星空中最耀眼的恒星之一。郭瑞祥的《苏轼的朋友圈》选取“朋友圈”这一新颖切口,把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一众北宋文化精英与苏轼的交集,如同拼图般逐一铺陈。从详实史料出发,顺着时间脉络回溯,我们能看到苏轼初涉文坛时,欧阳修那句“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赏识之语(出自《宋史·苏轼传》),这不仅开启了苏轼在文化领域的精彩征程,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北宋文人之间相互赏识的风雅传统,为苏轼的人生故事写下了充满希望的开篇。

当苏轼周旋于朝堂之上,与王安石、司马光的交往,生动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波谲云诡。王安石主导变法,与苏轼的政治理念相悖,朝堂论争的激烈,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多有记载,可在私交里,二人对彼此文学才华的认可从未停歇。苏轼途经金陵,与退居的王安石同游,“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的诗句,道尽对旧友的关切,这种超越政见分歧的君子之交,在书中细腻呈现,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丰富层次,他们坚守原则,却也懂得尊重不同立场的友人。司马光与苏轼同属旧党阵营,可理念上也有分歧,他们在交往中平衡真理与友情的智慧,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交往添上了一抹厚重的人文色彩。

苏轼的朋友圈,更是其文学艺术之路的有力助推器。黄庭坚、秦观等苏门学士,围绕在苏轼身旁,诗词唱和、艺术切磋不断。像《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他们相互品鉴诗作的场景,在碰撞中共同推动北宋文学向前发展,书中信手拈来这些轶事,还原出文人雅集里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热烈氛围,让我们明白苏轼耀眼的文学艺术成就,离不开这一朋友圈的滋养与砥砺。米芾与苏轼的书画交流,“米元章初见东坡,东坡云:‘恨君不识颜鲁公,恨君不识李元宾。’”这般趣事,也被融入书中,为我们展现出文人之间艺术交流的独特魅力。

此外,苏轼与家人、知己的情感联结,又为他的朋友圈添上了温情脉脉的底色。与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的手足深情,贯穿一生,仕途起伏中相互扶持,《栾城集》里兄弟往来书信满是牵挂与共勉,书中以此为依据,勾勒出这份珍贵情谊的全貌。还有佛印等方外之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戏谑故事,让苏轼洒脱、真性情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展现出他朋友圈的多元与包容,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在与苏轼的交往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透过这个朋友圈,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苏轼个人的命运纠葛,更是一幅北宋文化生态的全景图。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政治风云到文艺雅趣,从激烈论争到温情守望,苏轼的朋友圈串联起时代的方方面面。书中引经据典,将《宋史》《全宋词》《东坡志林》等古籍记载,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交往场景。苏轼在朋友圈中,身兼伯乐与被赏者、论敌与知己、师长与友人等多重身份,却始终以真诚、豁达和对文化的热爱,维系着这张人际网络。

《苏轼的朋友圈》引领我们穿越千年,与那些熠熠生辉的灵魂相遇,共赴一场文化与情感交融的盛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