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通过遗址活化、史料深耕、创新传播,焕发红色基因生命力
版次:19来源:龙华新闻 2025年07月01日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红色小小讲解员”上岗。
京剧《蔡嫂闯关》再现了普通村民在“大营救”中的英勇担当。
在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鳞次栉比的住宅楼与穿梭而过的地铁、高铁交织成现代都市图景,而放慢脚步,80多年前的革命记忆便徐徐展开:抗战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在此上演,邹韬奋、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躲避日军搜捕从敌占区香港逃离后,白石龙便是脱险的第一站。
如今,白石龙社区大力推进“文脉赓续”工程,通过遗址活化、史料深耕、创新传播这三大路径,让革命记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红色基因在创新之城焕发新生。
遗址活化
让革命旧址从历史深处“走出来”
从深圳北站出发,驱车不到5分钟,沿新区大道转入民丰路,“夜渡九龙红磡”浮雕景墙映入眼帘,穿过古意盎然的“营救长廊”“红色文化记忆墙”,便来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家住民兴苑的杨同学在课余时间来到馆内,立刻被多媒体展播平台播放的口述史《风雨归舟》党员教育微视频深深吸引,席地而坐久久观看;准备乘高铁返乡的林姓夫妇,也被纪念馆散发的红色气息所吸引,拖着行李箱参观。
这个宁静的院落里,每天都上演着跨越时空的对话。80多年前,这里是抗战时期阳台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也是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关键发生地。这场营救行动成功守护了中国“文脉”,让数百位文化精英脱离险境。如今,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2005年9月,纪念馆建成开放。展馆由两个专题展厅和一个遗址展厅(天主教堂)组成,100余件文物藏品、2处场景复原、近500幅历史图片与艺术作品,生动再现往昔峥嵘。2024年底,纪念馆进行数字化提升,馆内还引入“寻找文化名人”AR互动、“重走西线陆路”场景体验以及“夜渡九龙红磡”沉浸式体验项目等创新展陈方式,让红色历史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体验。据统计,纪念馆年均接待境内外参观者50000余人次,团体600余个。
纪念馆不远处就是文艺、清新的白石龙音乐公园,是市民出游打卡地之一。公园内,有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小白楼”正在原址重建。“小白楼”当年是白石龙村村民刘鸣岐、刘鸣周兄弟的一栋二层民居,曾经作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文化名人在此中转,短暂停留却意义非凡。而重建后的“小白楼”不仅再现历史,也将融入公园体系。正如白石龙社区党委书记林乐茂所说,当居民在散步休闲时能感受红色文化熏陶,革命旧址便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出来”,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史料深耕 多维挖掘让历史记忆鲜活可触
红色历史的魅力与生命力,源于其丰富的细节和清晰的脉络。在白石龙这片红色热土上,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接力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严谨的学术研究到广泛的社区参与,从专业的书籍编撰到珍贵的口述史抢救,不同维度的努力相互交织,力求多方位、深层次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为了深入挖掘和保护白石龙的红色资源,龙华区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以区级重大课题的形式立项,并联合东江纵队研究会等专业机构,展开了系统性的工作,以白石龙会议、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等重要事件为核心,广泛收集革命斗争史料、口述资料和实物档案,目前已筛选存档书籍100余本、文字及图片研究资料300余篇。
学术成果的转化工作也已进入关键阶段。精心编撰的约28万字专著《红色白石龙》(暂定名)已完成撰写,目前正处于出版流程中,预计今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学术论文《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国抗战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已完成定稿,目前正处于发表审核阶段,预计今年8月正式发表。
社区层面的“微叙事”同样精彩。今年3月,由社区党委牵头的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红色文化历史研究会”正式成立。成立仪式上,社区党委、纪念馆、股份公司、东江纵队研究会相关人员与原村民等齐聚一堂,共同商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这个扎根基层的研究会将重点开展红色档案整理、口述史采集和文化推广工作。研究会成员蔡元斌感慨地说:“父辈用生命守护文化火种,我们有责任让年轻一代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
这种“温度”正在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文化实践。研究会理事杨建辉的外婆黄忠元,当年在“大营救”中不仅为文化名人买菜、煮饭、送饭,还曾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员运送枪支。以她和同伴为原型创作的原创京剧《蔡嫂闯关》在2024年成功登上舞台。杨建辉表示:“希望更多亲历者后代能聚在一起,通过口述史把那些没写进书里的故事传下去,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创新传播 让红色基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张阿姨,快落座咯!”“你瞧瞧这竹凳,会不会和当年先生们坐过的一样?”阳光洒在白石龙社区的古榕树下,党员干部和居民们戴着草帽、手持蒲扇陆续聚拢。5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历史故事会《榕树下的星火》在此开演。
在这场故事会上,党员干部和居民化身“村民”,与专业演员共同还原“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过程的村民会议场景。大营救亲历者蔡启培也来到现场,他感慨万千地说:“这场景让我感觉回到了童年时光。”
在这里,红色历史是融入日常、连接代际的温暖文化纽带。7岁加入“红色小小讲解员”项目的杨轩博,如今已是龙腾学校的“讲解小达人”。从初次讲解时的紧张怯场,到现在能声情并茂讲述文化名人故事,他不仅在纪念馆为游客导览,还将红色故事带进课堂。
项目自2017年启动以来,已有350名少年讲解员从这里起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市中小学。就读于南师龙附的李科钢周末常从龙岗赶来参加“红色小小讲解员”项目,在馆内他累计服务时长超过百小时。他感慨道:“每次讲到文化名人冒险转移的故事,就觉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更加努力地传播红色文化。”记者了解到,今年第八届活动启动报名以来,已有160余名学生报名。退休居民张尚印作为银龄讲解员,也在社区传播着红色记忆,“我们时间充足,和居民互动多,多讲一点,就可以传播多一点。”
文艺创作也在为红色记忆注入新的生命力。非遗皮影戏《白石龙》巧妙地运用传统技艺,生动演绎革命故事;京剧《蔡嫂闯关》通过精彩的唱段和表演,再现了普通人在“大营救”中的英勇担当;微电影《风雨归舟》、音乐舞蹈诗等作品也接连问世。昨日上午,一场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荟在深圳·龙华钢琴博物馆温馨重现。而近期将上演的话剧《烽火驿站》,也将生动展现革命年代的生死时速。这些作品走进社区、学校,让历史从展柜走向大众。同时,白石龙股份合作公司积极募集45万元成立“红色文化保护基金”,为红色文艺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高铁从纪念馆旁呼啸而过,当AR技术还原出当年的烽火岁月,白石龙的“文脉赓续”工程正在印证: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必困守于肃穆的展厅,它可以融入都市生活的每个角落,从遗址活化让历史“开口说话”,到史料深耕挖掘记忆细节;从文化创新赋予传统新活力,再到全龄参与构建传承网络,这片土地不仅留存着历史的厚重印记,更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鲜活样本。白石龙的故事仍在续写,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赓续红色血脉,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