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聊聊观塘的故事

版次:11来源:龙华新闻    2025年05月13日

老鹏

香港观塘是片老工业区,过去是海边的荒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通过填海造地,工业楼宇颇具规模,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片欣欣向荣,成为当时九龙最大的工业区。

当下内地很多城市推行的“工业上楼”计划,香港在40多年前已完成,观塘工业区就是一个典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香港制造业向外转移,特别是向珠三角和内地迁移,观塘工业区工业楼宇大量空置,也就是后来被经济学家们所诟病的实业空心化。

大量闲置的工业楼宇逐渐实行“工改商”,向写字楼和商业转型。

在古代,观塘名为“官富场”,是建于北宋时期的官家盐场。到了南宋,“官富场”更成为当时东莞县四大盐场之一。

官富场,当地人也称官富盐塘,简称官塘。这个盐场在宋元明及清初一直是南方的重要盐场。

历史的车轮来到清康熙年间,大清王朝于康熙元年实行“禁海迁界”,将东南沿海50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内迁,一时间繁荣的沿海边界成为无人区,百业凋敝。

在诸多有识之士的力谏下,这项战时政策终于在康熙八年被取消,朝廷又准许民众前往沿海开垦拓荒。但昔日繁华的盐场,终于没落,再也不复当年的荣光。

此时的官塘已成为一片海边荒地,盐场彻底废弃。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官塘海滨开始建设,当局开始使用“观塘”一名。1979年,港铁观塘站建成,这条线路也称观塘线。如今的观塘是香港十八个行政区之一,也是位于九龙半岛东侧人口稠密的区域。观塘区的基本范围沿着港铁观塘线,从九龙湾到牛头角,再到观塘、蓝田、油塘等站的周边区域。

这里南面是海湾,海湾对面是启德老机场,现在是邮轮码头和大型文体园。北面是飞鹅山,东边是将军澳。

在山海之间的狭长地带,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工改商楼宇和居民社区。

老工业区的老旧工业楼宇在不断地进行改造。工业楼宇改造成写字楼或商业设施,依托原有建筑结构和设施,经过巧妙设计,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就像现在内地很多旧工厂区,改造成文创文旅区。

不过香港这地方寸土寸金,没有这么大的改造规模,往往是在原有的建筑内进行改造,在螺蛳壳内做道场。

位于观塘道332号的香港商报大厦,并排不远处有一座酒店名为工业家酒店。进入楼宇内,以为是工业厂房,走廊、大厅、楼梯都设置类似工业管道的铁器,极具特色。

香港商报大厦也是由工业楼宇改造而来,于2011年启用。大厦正门是车水马龙的观塘道,一条非常喧闹的主干道。大厦后门,是条小街,街虽小但一点不清静,不长的一条街道,两边有很多修车厂。

有次内地客人来访,对这么大的报社居于修车厂之中,感到不解,要知道内地的大媒体集团的建筑很高大上,位置很好,是白领精英的聚集地。

这倒是提示我思考一个现象,香港的媒体很少建在商业核心或高端写字楼区,大多是位于工业区或比较偏僻的地方。

这说明了什么?我理解恰恰说明香港媒体就是生产信息资讯的普通公司和商事主体,这样一想,媒体位于工业区就好理解了。

香港商报大厦内还有历史悠久的香港经济导报,旁边不远有著名的财经媒体——信报。

再如香港01、凤凰卫视、东方报业、明报集团,等等,这些香港知名主流大媒体,都和香港商报一样,位于位置很偏僻的区域,多是在工业区改造而来的写字楼。

如今的观塘是完全由旧工业区改造而来的综合区,有写字楼、有商业、有居民区。很多楼宇,看似门脸很小,进入其中却别有洞天。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别具匠心,别有韵味,体现出老城新颜的完美结合。

有时间,欢迎过来,我陪您走走观塘海滨,或坐坐古朴渡轮,吹吹海风,一起聊聊观塘的故事。

(作者本名王军,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现任香港商报副总编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