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带您打卡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

从这里 看见美育生长

版次:09来源:龙华新闻    2024年04月19日

▲青少年在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体验版画创作。

▲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的开放让美育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灵,滋养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小朋友在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学习陶艺制作。

▲4月13日,“看见·龙外数字与综合美术探索”展示活动在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开幕,现场共有美术作品300余件,展现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和实践创作能力。

关于美育,我们会谈些什么?是学校的美育课程与实践,还是社会大美育?

在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美育的浸润范围在不断扩大。本期《朋友圈》走进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从“看见·龙外数字与综合美术探索”展示活动,看学校美育实践成果。然后,从学校美育的角度,看社会美育如何赋能城市美好生活。

看见

数字艺术与美育相融

4月刚举办的“看见·龙外数字与综合美术探索”展示活动,呈现的是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学生的数字美术与综合材料美术作品,也是龙华区在教育领域探索数字艺术融合发展的先行“样本”。

以故事创作、分镜绘制模型搭建以及场景拍摄、后期制作为整个周期形成的定格动画作品;通过数码摄影工具定格光影瞬间;以AI技术撬动创意智能之手描绘未来;以无人机航拍、数字影像记录生活的点滴、时光的美;以刀为笔,镌刻延续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这里,“看见”不仅是视觉的触达,更是打开视野,获得洞见。数字美术创作者以虚拟画布创造视觉效果,用编码语言述说心灵,他们“看见”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更“看见”了创新与挑战;综合材料美术创作者以各种材料的组合、混搭,打破传统束缚,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与材料中“看见”再生与利用,“看见”艺术与环境的共生共存。

“此次活动展示了2022年新课程标准新增的舞蹈、戏曲、影视三个科目的内容,其中影视范围涵盖了数字媒体、微视频等内容。”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展示的作品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呈现,颇有创意,“作为对数字艺术探索涉猎较早的学校,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这次举办的活动展现了龙华在素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实效。”

据悉,此次展示活动共展示作品300余件,展览持续至5月6日,期待更多人“看见”。

看见

美的渗透与滋养

在龙华,美育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从未止步。

据了解,龙华现有116所中小学,6所省艺术特色学校,28个美术特色工作室。此前相关美育活动仅限于学校内部开展,虽通过馆校联动模式,与市、区两级的美术馆、博物馆开展合作并取得积极效果,但对学校美育特色展示,并实现社会美育的普及,龙华尚缺经验。在此基础上,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应运而生,于去年五月正式在观澜古墟面向公众开放。

美是熏陶,也是感染。走进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你会发现,无论是基地选址、空间设计或是实践探索,处处皆有美的元素。

古色古香、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内,依照“传承·创新·生长”设计理念,打造出曲径通幽的展示区、体验区以及阅读区,让每一处空间都成为美育浸润的组成部分。

作为基地的网红打卡点,“字信体验馆”是每个步入研学基地的市民必拍照之处。这个由华南实验学校打造的常设馆,将龙华景点名称、龙华热词、地标性建筑名字、地铁站名,用灰白两色组成“龙华生长”四个独立的字,分别装饰在不同区域的楼梯墙上,在狭窄的空间内,设计出具有独特语言和设计美感的空间氛围,继而成功吸引一众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基地以“2+1”模式开展项目的实践研学,2指代常设馆,除“字信体验馆”外,基地内还设有行知实验小学“小毛驴标本馆”;1则为活动中心馆,由美育特色有成效的中小学和区域文化项目组成,其中区域文化项目联动了区非遗项目展示、体验以及本土艺术家资源联动创新融合。目前活动中心馆已举办了6所学校的美育展示活动、一场非遗活动,并邀请一位本土艺术家进驻基地。

“每个展示活动的展期为4至5周,保持‘月更’的目的,是想让公众收获更多丰富且多元的美育体验。”上述负责人表示,每一场展示活动,不仅让参与的学生、参观的市民受益,还让年轻的教师团队得到了磨炼和成长。“展示活动更像是每个学校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向公众传递艺术之美,这也是提升教师队伍美育水平的实践途径。”

看见

以美赋能的蓬勃之力

从学校到社会,从封闭到开放,龙华区美育研学基地以常态性、多维度呈现整个区域美育风貌的探索在全市属先行之举,“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积累经验。”上述负责人介绍,自基地对社会开放以来,日均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达600人次左右。此外日益提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吸引了不同的社会团体来基地开展“夏令营研学”“雏鹰展翅——少年职场体验”等活动,通过社会美育的撬动,赋能美好生活。

要发展,还得不断创新。从学校美育向社会美育转变的效果已有所显现,但求新仍是基地发展的主基调。“我们依旧会立足区域学校现有的特色美育课程深入挖掘,通过共享课程,让公众对美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同时提供更多体验项目,带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上述负责人称,基地还将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如增设非遗体验、读书分享活动等,打造中小学义工打卡点或高中实践基地;利用现有美育作品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拓展以及尝试“动态展示”,将校园特色音乐项目带到基地,带进观澜古墟,通过动静结合、特色各异的美育赋能活动,引导公众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贺剑辉/文 记者 陈建华/图

作者:袁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