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里的梦乐园

版次:10来源:龙华新闻    2024年01月17日

刘华

都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家里的书房。在龙华,城中村也是“学区房”。

2021年4月30日,我第一次来到大和村,看到这里古朴而典雅的老屋旧巷,感觉就像回到了老家一样,这就是看得见的“乡愁”吧。当天,我就决定把自己的工作室和书房搬过来。

书房原来是一个废品回收站,我问废品回收站的老板:“这里漏水吗?”老板回答我三个字:“水帘洞。”

明诚书房刚装修好的时候,街坊们很好奇,一开始都不敢进门,担心鞋子弄脏了书房的地。我通常会带着他们到楼上楼下转一圈,给他们介绍书房,欢迎他们常带家人,尤其是小朋友来看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21年12月31日,我们举办跨年活动。此前一周,我们发布活动链接,原计划是招募25名小朋友参加活动,没想到当天来了100多个孩子,他们挤满了整个书房。

我们引导小朋友们认识五谷,这是代表梦想和希望的种子,小朋友们一起在装着五谷的福袋上写福字,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新年期望:“我希望考试100分”“我希望跑步第一名”“我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家”“我希望没有作业”……多么纯真的期望啊。那一次,我认识了很多人。很多人也认识了我们,知道我们这儿有书房。

书房里还有许多感动:本来用推车推着孙子孙女去麻将馆的爷爷奶奶,现在带着孙子孙女在书房里读绘本。

远方的“小候鸟”时隔一年再见时,会蹦蹦跳跳跑过来说:“阿姨我好久没看到你了,阿姨我好想你。”

书房的常客小朋友上学了,看到我会说,“阿姨我最近上学了,放了学才能来看你了。”

还有个家长希望给小朋友营造好的成长环境,搬到大和村来住,与书房做邻居。

所有人都有梦想,而书房是承载梦想的。

书房为艺术家免费提供工作室,面向成人提供半公益的琴棋书画培训课程。

就像种子落地生根发芽一样,书房在大和村种下梦想的种子,和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们一起成长。

这里有无臂小伙何子龙的书法艺术梦。2022年3月份,何子龙从外地来到大和村,他说:“村里的白墙黑瓦让自己一下子想起了老家,闹市中的这一片‘静土’更适合创作。”

何子龙在这里进行创作和直播,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孩子们写书法。也是在这里,他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他的励志故事越传越远。

这里还有保洁阿姨的音乐梦。阿姨六十多岁,有一回来到明诚书房的艺术工作室,她问,“我可以学习古筝吗?你们收不收学生呀?”

老师说“当然可以”,教了阿姨一些入门知识,带着她体验古筝弹奏。

阿姨说:“你们什么时候排课呀,我来上课,我交学费。”

老师以为阿姨只是开玩笑,并不打算收下阿姨的费用,笑着说:“阿姨,您想上课的时候,随时来都可以。”

第二天一早,阿姨再次来到明诚书房,双手捧着现金,执意要老师收下,她说:“老师,这是我的学费。”在老师收下学费后,阿姨深深向老师鞠了躬。老师湿了眼睛。

后来,阿姨学会了弹古筝,能够演奏《在北京的金山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劳动最光荣》《茉莉花》等曲目。

还有一位大叔,他穿着拖鞋,甚至有时候是光着脚来到我们的24小时读书巷看书。我问他,“您看的是什么书?”原来他看的是注音版的《西游记》。

他笑着说:“小时候家里没有书,看不懂很深奥的文字,这些注音版的书,正好可以看一看。”

书房承载了梦想,还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美书房所在和苑,原来是大和村的粮仓,是所有原住民的集体记忆,现在是古朴的客家餐厅。

两年前,两位大和村村民邀请我合伙在这里经营餐厅。他们其中一位常居村子,另一位是移居香港的返乡人。

我一开始是婉拒的,因为从未涉足过餐饮,也没有熟悉的资源。后来我转念一想,如果是做饮食文化,也未尝不可。

客家族群要么在路上,要么客居他乡,逐渐形成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就是简简单单、朴实无华。我们通过淳朴的烹饪方式,呈现给在地客家人、返乡探亲的客家人,以及如我这样的“新客家人”家的温暖与归属。

我们在餐厅里布置了和美书房,摆放了跟饮食、旅行、保健相关的书籍。美食佳肴,精神食粮,这都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得知我们将大和粮仓活化了,村里的老书记一定要来看一看,站在和苑门口,老人家鼓着掌,竖起大拇指说道:“好!好!太好了!”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里是城中村,更是一座以村子为载体的巨型图书馆。明诚书房藏匿于村子的角落,不那么起眼,转角就能遇见。

一群小小的人儿,在一个小小的村子里,凭借着一点心思,做了一点小小的事情,希望通过这些小小的举动,为社会创造一点点价值。我的梦想是把更多的城中村打造成这样的“学区房”和梦乐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