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紫智创谷一期主体结构封顶

系龙华对口帮扶紫金单次投入最大单体产业项目,总投资约9000万元

版次:04来源:龙华新闻    2025年10月21日

龙华紫金联合招商推广中心效果图。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作为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历史上单次投入最大、近四年深圳在河源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产业帮扶项目,龙紫智创谷(一期)主体结构于10月正式封顶。该项目不仅是全省首个完全由帮扶资金打造的标准厂房典范,更以“智慧化、绿色化、集约化”理念树立县域产业转移新样板,为粤东西北地区承接“双区”产业辐射提供可复制的“龙紫方案”。

山海同心筑基石

龙紫协作结硕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全省“百千万工程”攻坚突破的关键节点,龙紫智创谷项目主体结构的顺利封顶,标志着龙华区与紫金县深化对口协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龙紫智创谷项目总投资约9000万元,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投资约6000万元,建成后将新增2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载体;二期工程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投资约3000万元,预计于2025年内开工建设。作为龙华对口帮扶紫金历史上单次投入最大的单体产业帮扶项目,也是近四年深圳在河源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产业帮扶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源市首个由工业园管委会自建自持的标准厂房物业,显著提升紫金县承接产业转移和吸纳新增工业项目的能力。

龙紫智创谷的封顶不仅是两地协作的里程碑事件,更是深圳“输血”与“造血”并重帮扶模式的生动实践。自2014年结对帮扶以来,龙华区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10亿元,推动龙华紫金联合招商推广中心、河源紫金(龙华)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见效。此次封顶的智创谷项目,更是全省首个完全由帮扶资金打造的标准化厂房项目,通过“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模式,有效破解了县域产业园区“用地难、配套弱、招商慢”的发展瓶颈。

创新驱动树典范

三生融合建新城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只见现代化厂房主体已然建成,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进度,绿色施工技术贯穿建设全过程。作为产业转移标准厂房的典范,龙紫智创谷项目成功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低碳园区,厂房采用大层高、大柱距、大开间柔性化设计,满足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多元产业需求。

项目容积率2.0、建筑密度50.23%,配置停车位62个。同时,项目设计上融入ESG理念,集成光电一体超充站、园区数字孪生平台、智慧化厂房设计与柔性空间适应等先进元素,同步建设宿舍、食堂、图书馆、健身房等生活设施,打造成“工作-居住-休闲”一体化高品质园区,致力于打造比肩广深的高标准大跨度工业园,为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撑。

产城融合启新篇

引擎驱动强县域

“项目建成后,将彻底终结紫金县无国有标准产业用房的历史。”深圳市龙华区对口帮扶紫金指挥部总指挥黄新辉表示:“我们不仅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通过精心组织施工、精准对接需求、精细管理流程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根据规划,龙紫智创谷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联动20.99平方公里的龙华(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智创谷+产业园+飞地孵化”的梯度发展格局,助力紫金打造成为湾区产业转移的“黄金支点”。

从“手无寸房”到“标准引领”,从“产业空白”到“集群崛起”,龙紫智创谷的封顶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里程碑,更是深河协作“双向奔赴”的见证。随着项目进入装修收尾阶段,这片创新热土正以“龙紫速度”书写着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全省对口帮扶与产业转移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龙华新闻记者 金璐 通讯员 刘敬锋

作者:金璐